
陰天的上午,羅浮宮。
左邊中間的細長人群正在等待排隊進入博物館,一整天下來人沒間斷過。
巴黎是藝術之都,博物館蓬勃發展,有心想逛的話,大概每天都要排博物館行程。
美好的事物和可口的美食都一樣,就算上等,如果連續而密集地鋪展在我們面前,
我們也會變得麻痺而不珍惜。
於是只選定羅浮宮、奧賽美術館和南法尼斯(Nice)的夏卡爾美術館。
巴黎第二天一大早就搭地鐵前往,人潮很多,畢竟是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嘛,
再加上電影的加持,身價非凡,據說號稱全世界最多人參觀的藝術博物館。
不過為羅浮宮大加分的還有這個"透明金字塔"。
羅浮宮在1983年開始增建計畫,當時的總統密特朗指定貝聿銘為者要設計者,
貝聿銘是世界級的美籍華裔建築師,但在當時卻引起法國人的反彈。
因為法國人民認為將自家重要的文化聖地交給一位美籍華人很莫名其妙,
尤其當貝聿銘的藍圖是一座金字塔的時候,
大多數的人民更覺得"它太過新潮,和古典的羅浮宮建築完全不搭"。
不過,密特朗不為所動,堅持讓貝聿銘完成這項建築設計。
時至今日,玻璃金字塔已經一躍成為羅浮宮的地標,
每位遊客都要在金字塔前留下一張見證照片。歷史真奇妙,不是嗎?
題外話,我曾經和家人在大陸蘇州參觀過貝聿銘先生親自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他是蘇州望族的後代,因此享譽全球後也回饋家鄉,設計了現代感十足的博物館。
博物館小而美,在充滿古典風情的蘇州裡,反倒一枝獨秀。
(蘇州博物館外觀。照片來自維基)
繼續談羅浮宮。
在冷風中排隊的時候,前面一個女孩和我們聊了起來,
她是22歲的華裔澳洲籍女孩,幼時的家鄉在大陸,獨自前往歐洲旅行。
我們用中文聊天,才知道她已經獨自在歐洲各國旅行一個月了,
非常勇猛的她不是只會玩,甚麼能聊出一點想法。
有時候她會夾雜一些英文表達(中文忘得差不多了),
我們就有被機關槍掃射的感覺,你說甚麼啊好難噢,哎哎。
從金字塔下方的入口處進入之後我們彼此道別,
然後開始跟著人群朝聖。
由於羅浮宮收藏的作品數量龐大,因此光要目睹所謂的"必看作品"就要花上不少時間,
一邊拿著導覽圖一邊找作品,簡直像在真人版尋寶,其實頗累人哪。
館內有著名的"鎮館三寶",這是其中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
西方有許多雕塑作品經常是缺頭缺手的,
想起之前去土耳其的領隊曾說他們攻占對方領土時,
破壞雕像的方式就是斬頭,象徵著毀壞對方最重要的部分。
勝利女神雖沒有頭,但腿上的薄紗彷彿真的輕輕罩在身上,栩栩如生。
一對翅膀優雅地擺在肩後,這是女神必備的完美。
書上還提到她缺失的那隻手臂,到底拿著甚麼起人好奇想像,但我沒有感覺就是了。
館方安排巧妙,將女神擺放在一處迴廊,這地方要爬樓梯往上,加上人多,
參觀者要上坡,女神則高高在上,很有"朝聖"的意味。
來看看沒有這麼多人相爭朝聖的作品,左邊不知名,右邊是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
這兩幅純粹是我個人喜歡就拍下來,我覺得肢體動作非常美。
左邊雕像正要擲出像鐵餅一樣的物品,人物很專注地看著空中某一點,
兩條腿的線條像真的運動員一樣好看,真適合擺在奧運會場啊。
右邊的奴隸既然垂死,為什麼動作和作品名稱這麼對不上啊,
導覽紙上說"他的臉部安詳,像是剛擺脫嚴苛的苦難..."(?)算了,我們還是很納悶。
館內處處有小廣場、長廊,每個地方都是挑高的氣派建築,
這些長廊中還設有座椅,提供旅人坐下來休息。(真的會鐵腿)
然後,人們才會留意到那些天花板上的壁畫、雕飾,每件都是藝術品啊,佩服。
博物館裡面其實是這樣的,人山人海。
看得出左邊是甚麼嗎?是蒙娜麗莎小姐噢,微笑不出來了,是苦笑。
蒙娜麗莎居然被框在防彈玻璃(我猜)之中,其實前面還圍著線防止大家太過靠近。
右邊則是拿破崙三世加冕圖,這幅畫很大,畫前永遠保持至少兩個解說員導覽團,
遊客不計其數。這是當然。
許多人拿著相機對著畫像拍照,我總是不解這樣的用意為何,
不過也有很多遊客會站在畫前爭相和作品合照,有時候欣賞人們在拍照的模樣也很有趣,
大家都一副"到此一遊"的朝聖表情啊。
朝聖之旅從上午一直到午後兩點多,已經累翻了,
離開時天空開始飄著小雨,我們簡直是飢寒交迫,
徒步一直走到香榭大道才有東西吃,下午三四點了。
就這樣,我們離開了羅浮宮,終於一親芳澤。
如果有機會到巴黎,我也會推薦羅浮宮。
有些朝聖,就是得忍受漫長的排隊和人擠人的不適,
如果問我那到底參觀完有甚麼感覺,
我會說,只是想要親眼看看它而已。
在這些麻煩和疲累之後,我才稍以了解為什麼它號稱參觀人數最多,
也覺得西方文藝如此興盛好像光看博物館就有一點感覺。
其規模之大和不惜一切展出的收藏品,
讓一輩子躺在紙上的圖案活躍起來,
鮮活立體地立在我的眼前。
歷史和地理都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更非電視節目裡的片段,
它們都是在時間裡層層疊疊不間斷地累積而成的。
我是站在歷史洪流之下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