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奇幻仿生獸展。
這張照片在展示獸腳的秘密---黃金13。(13支塑膠管線)


一開始在《未來少年》的雜誌裡看到仿生獸的訊息,

心裡因此備受震撼,於是決定一放假先北上看展。

和布丁約好台北碰面,在暖和的天氣中到科教館,果然是長相奇怪的建築。

公車上皆是要看展的學生,館內則同時有多種展覽。當然,人山人海。


有了之前看展的前車之鑑,於是租用導覽耳機。
展場小小的,牆面上是一些圖片和說明,然後就是一隻隻的仿生獸。
偶爾會有小螢幕在旁邊以畫面輔助。
我們聽導覽一邊在人海中緩緩前進。




泰奧揚森博士是個奇妙的人,既是動力學科學家,亦是藝術創作者(還曾擔任過畫家),
他的創作從一次偶然的機緣中開始,然後投注大半輩子的心血在仿生獸上。
小螢幕上秀出他在海邊的工作室,長型的房間中盡是電腦、以及我們有看沒有懂的各種管線。
揚森博士每天早上從家裡騎腳踏車到工作室,
然後一個人默默進行"創作",所謂創作,即是不斷地修正管線、機具的配置和調整,
在海邊照顧這些吃風行走的"孩子們"。
他自己說,近黃昏時,他常常帶著有點沮喪的情緒回到家裡,結束一天的工作。


不過,每到早晨醒來,腦海裡就會迸射著各種意想不到的點子或想法,
他非常享受晨間時光,甦醒後通常會不開燈地賴床半小時,
讓各式各樣的想法流進腦海裡、形成些什麼,或者又直接流去。

儘管被稱為「現代的達文西」,偉大的創作者在某方面卻是一致的孤獨。
然而這種孤獨卻相當必要,它能在靜默中消融沮喪和沉潛的想法,然後化為實際的創作能力。
我一直認為在現代這種喧嘩不休的繁瑣生活中,能保有自己的孤獨時刻並不容易,
揚森博士能在外人看來單調的生活中堅持自己的路線,
這大概就是他如此不凡的最大原因。


二十年的創作期間,難免遇到瓶頸或者煩膩的時候,
幽默的揚森博士以"出軌"來描述的他的心情。
有段時期,揚森博士不再專攻以塑膠管為主的仿生獸,
因為想要創作更大的獸,開始改以木頭、鋼鐵類等材質,讓獸的重量增加以存活於海邊(一隻可重達250kg)。




展場裡並沒有會移動的仿生獸,多是這樣靜置的獸。
燈光效果好像讓獸群看起來神秘了一點,
不過在現場,其實旁邊都圍著一大群聽導覽的孩子們,一邊嬉鬧著一邊聽導覽,
反而是可以體驗推小型仿生獸的地方排了長長的人龍,
孩子們輪流上去推兩下,然後在哇拉哇拉的鼎沸人聲中換下一個小朋友。

我對於讓孩子親身體驗並沒有意見,
不過很遺憾,或許抱持的期待太高,
現場的這些獸,讓我感覺不出神聖和當時在心裡所產生的衝擊,
彷彿只是巨大的塑膠模型,供民眾拍拍照、滿足一下歡樂的朝聖之旅而已。

十一點鐘有一場小型秀,進去之後有15分鐘在管理現場秩序,工作人員不斷請小朋友安靜,
開始之後,透過人力產生風,讓仿生獸身上的布吃風(把風儲存到管線中產生推力),
然後實際移動了五六步,大概五分鐘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啊,我忽然有一種悲哀的感覺阿,如果獸有生命,應該覺得這樣的移動很無聊吧。

這兩段是抱怨文,很明顯吧XD,忍不住就想抒發一下,
不過,參觀時間畢竟是自己選的,人多擁擠也是預期的,不能怪誰。
但是,如果要我說,我認為,仿生獸的震撼和生命力並不是在這樣狹小擁擠的展場中所能展現的,
靜態的獸好像廉價的模型,被禁錮在人工動物園裡。
標榜「吃風存活」,結果室內一點風也沒有,到底要表現獸群的什麼呢?



總之,無論如何,看完展了。揚森博士目前仍持續進行仿生獸的創作。
目前這些孩子們仍以賴他們的父親---揚森博士---的照顧(支架、環節的調整等細節),
博士說希望天說希望有一天他們都能獨立存活在海岸邊。
泰奧揚森博士希望給予仿生獸們基本的生命機制後,
然後就讓大自然給與他們生命。

到底製作這些獸群的目地是什麼呢? 布丁大哉問。
我的感覺是,博士要呈現各種「生命的可能形式」吧。
生命是偉大而充滿奇蹟的,這樣的話語雖然人人皆知,但實際上並沒有常常因此備受感動。
博士在有限之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讓無生命的管線搭配成有自己行動力的巨大走獸,使動植物不再是生命的唯一可能。


當我看到影片中的仿生獸在海岸邊,拍打著身上的帆布,三四十對腳就這樣產生力量而獨自行走時,
不僅是浪漫的移動城堡、更有種「還有什麼不可能」的澎湃情緒,
我們總要在這般強烈的衝擊中,
才能感受到自己也身為生命的那種混合著感動、崇拜、奇蹟的心情,
人類本身這樣的渺小,但卻也自然之中展現著光輝。
(這其實是看展的初衷,雖然在現場感受不太到。)


好了,終於把心得寫完了,醞釀了很久,沒想到寫了好長。
有展要再去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oukohere 的頭像
    youkohere

    peter cat

    youkohe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